孤独症孩子说话容易颠三倒四、驴唇不对马嘴,又或者蹦出一些与当前环境没有任何关联的单词。
比如早期会出现仿说、鹦鹉学舌、人称代词分不清楚、“你我他”乱用的现象,这着实困扰着每一位家长。
提升孤独症孩子的语言能力,是这个圈子内大部分家长共同的诉求,但是提升语言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除了孩子在机构的日常干预之外,还需要家长掌握一定的居家干预的方法和原则,以达到帮助孩子逐渐进步。
今天就为大家提供五种方法,供广大家长学习。(其中可能会引用一些专有名词,如果需要解释,请在文章评论区留言)
一 了解孩子的真实语言状况
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当我们下定决心想要把孩子的居家干预做好时,我们应该从康复师那里将孩子近期的状况做详细了解。
大部分孩子除了语言发育迟缓造成的词汇太少,句子不完整之外,还伴有其他的语言问题。比如:构音问题、发音技巧,口吃等,只有我们详细掌握孩子的状况,我们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居家语言训练的目标。
二 安排定时、定点的活动
在对孩子进行训练时,最好可以做到定时、定点。训练的时间以每次十分钟到二十分钟为宜,太长的时间会造成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实在是无法实现定时、定点,也可采用机会教育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运用的题材除了必须符合训练目标之外,还必须是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泛化)
三 减少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物品出现(也称之为干扰物)
在居家干预的 过程中家长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在学习的环境创建上,一定要尽可能减少训练必需品之外的其他干扰物,避免孩子造成过度分心。
同时在鼓励(强化)孩子的时候,尽可能多一些拥抱,点赞,口头鼓励等(社会性强化物),少一些糖果,金钱等(实物强化)。
四 以渐进的方式,安排小步骤教学
因为孩子的干预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一个问题的处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在明确目标之后,可以对具体的某一个单一目标进行分解,使之成为更小的单元目标。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各个小单元之间的关联性。随着我们一个个小单元目标的实现,孩子的进步我们是可以观察的到的,信心也会不断增强,对于后期的康复干预很有帮助。
五 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家长的心态
当我们知道孩子需要进行干预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就是调整心态,不能再为过去的种种“历史事件”自责,也不能自怨自艾,更不能有放弃的心态。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当我们在机构里边与其他家长在一起的时候多聊一些孩子的进步,成功的方面,彼此之间多一些鼓励。相信大家都会在这样的氛围里共同成长。
太仓星星雨愿与大家一起,为星星的孩子照亮前进的方向!!!